搜索算法III:启发式搜索

搜索算法III:启发式搜索

[TABS_R id=2260]

在对最短路搜索时,如果起点与终点的距离较远,使用BFS会扩展出非常多的结点,运算量将是以指数式增长。尤其是比较“空旷”的状态转移,从起点到终点几乎没有阻碍,但是使用BFS仍然需要添加那些绕远路的节点。这时,我们应想一个办法,使我们的搜索优先去找“最有希望最短到达终点”的新结点,即使偶尔会绕远路,但在一马平川的情况,其高效就体现出来了。

但是,如果让搜索径直朝向终点扩展,那可能因为没有大局观而某几步走了近路反而导致一条路走到黑。实际上从起点出发的步数也应当考虑在代价之内。于是,启发式搜索便是这样的思路:定义函数\( F(X)= G(X) + H(X) \),其中\( G(X) \)就是常规的BFS扩展到状态\( X \)所用的步数,而 \( H(X) \) 则是我们为问题设计的评估函数,如果对所有状态的评估函数的值都一样就是常规的BFS,而经过设计的评估函数\( H(X) \)可以使启发式搜索比BFS更加优先快速地找到最短路。可以说\( H(X) \)设计的好坏决定了对问题使用启发式搜索效率的高低。

在设计\( H(X) \) 时,\( H(X) \)的值越大,就会越强烈地去搜索更近的路,效果也会越快,但应当注意,过于大的\( H(X) \)值会使搜索过程丢失最优解。所以,评估函数\( H(X) \)的值必须不大于实际当前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代价.

启发式搜索在实际表现时,未必一定能比BFS要高效,一方面取决于评估函数的选取,另一个方面由于在选取状态时也会有额外的开销。而快速趋近目标结果所减少的时间,能否弥补这一部分开销也是非常关键的。

首先,我们使用走迷宫任务来探讨启发式搜索。从’+’出发到达’*’,并二者直线方向设立墙,使之需要稍微绕一下才能走到:

13 9
---------
---------
---------
---------
-+----#--
------#--
------#--
------#--
------#--
--#####--
---------
-------*-

直接使用BFS的走迷宫这样编写,我们将board访问的顺序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,’a’表示第1步的访问,’b’表示第2步的访问,…。



输出结果如下所示

可以看出搜索的结点非常多,即使是完全反方向的那些结点也全部搜索到了。启发式搜索则一定程度上少搜索一些绕远路的结点(但也不能完全不搜索,因为可能直线距离的近路是“死胡同”,怎么设计就看评估函数\(H(X)\)的好坏)。

如果我们使用启发式搜索,首先应使用两个表openList和closeList,定义\(F\)为初始到状态的步数\(G\)与评估函数\(H\)之和。流程为:

  1. 计算初始的\(F\)值加入openList.
  2. 从openlist中取出\(F\)值最小的状态\(u\),并将 \(u\) 加入closelist。若 \(u\) 为目标状态,结束搜索;
  3. 对 \(u\) 进行扩展,假设其扩展的状态为 \(v\) :若 \(v\) 未出现过,计算 \(v\) 的\( F\)值并加入openlist;若 \(v\) 在openlist中,更新 \(v\) 的 \( F\) 值,取较小的一个;若 \(v\) 在closelist中,抛弃该状态。
  4. 若openlist为空,结束搜索。否则回到2。

在实现这个算法时,openList的操作有取得最小值和元素存在性,而closeList只需要判断存在性,所以openList稍微麻烦一些。若使用C++ STL中的priority_queue虽然可以较快取出最小元素,但无法判断元素存在性。所以我们还要自己编写一个小顶堆,在取得最小元素的同时,能够遍历整个堆来判断其存在性。而closeList只需要用保存状态的0/1数组即可。

利用这个方法可以避免搜索一些明显会远离目标状态的状态,从而缩小搜索空间,早一步搜索到目标结果。

#include <cmath>
#include <cstdio>
#include <cstring>
#include <cstdlib>
#include <algorithm>
#include <set>
#include "heap.cpp"
#define MAXN 25
char closeList[MAXN][MAXN];
char board[MAXN][MAXN];
int H,W;
void outputBoard()
{
    for (int i=0;i<=H+1;i++){
        for (int j=0;j<=W+1;j++){
            printf("%c",board[i][j]);
        }
        printf("\n");
    }
}
int evaluate(qNode c,int endX,int endY)
{
    return abs(c.x-endX) + abs(c.y - endY);
}
void AStarSearch(int startX,int startY)
{
    int i,j,endX,endY;
    for(i=1;i<=H;i++)
        for(j=1;j<=W;j++){
            if(board[i][j]=='*') {
                endX=i;
                endY=j;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	int dir[8][2] = {
		{0, -1},{0,  1},{-1, 0},{1,0},
		{1, -1},{1,  1},{-1, -1},{-1,1}
	};
    heap_t *h = heap_create(1,cmp_qNode);
    heap_push(h,qNode(startX,startY,0,0,0));
    while(!heap_empty(h)){
        qNode curr = heap_top(h);
        if(curr.x==endX && curr.y==endY)
        {
            break;
        }
        heap_pop(h);
        closeList[curr.x][curr.y]=1;
        for(i=0;i<8;i++)
        {
            int dx = curr.x+dir[i][0];
            int dy = curr.y+dir[i][1];
            if(board[dx][dy]!='#'){
                qNode next;
                next.x = dx;
                next.y = dy;
                next.G;
                next.H;
                next.F = next.G + next.H;
                if(heap_exists(h,next)){
                    if(next.F > next.H + curr.G+1)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ext.F = next.H + curr.G + 1;
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} else if(closeList[dx][dy]==1){
                    continue;
        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        next.G = curr.G+1;
                    next.H = evaluate(next,endX,endY);
                    next.F = next.G + next.H;
                    board[dx][dy]='a'+next.G-1;
                    heap_push(h,next);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}
    outputBoard();
}
int main(void)
{
    int i,j;
    memset(board,'#',sizeof(board));
    memset(closeList,0,sizeof(closeList));
    scanf("%d%d",&H,&W);
    getchar();
    for (i=1;i<=H;i++){
        for (j=1;j<=W;j++){
            scanf("%c",&board[i][j]);
        }
        getchar();
    }
    outputBoard();
    AStarSearch(6,2);
    return 0;
}

这时的搜索顺序是这样的

可以看出,启发式搜索会尽量地朝向终点的方向去搜索,不会向“南辕北辙”的路走,减少了搜索的结点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